汉水朝宗bull师说新语亲近自然

亲近自然,回归传统

——走进国学经典《黄帝内经》

汉滨区培新小学刘佳佳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提出要坚持文化自信。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文化融合加剧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更应为中国社会各界所重视与扶持。今天我要和大家交流的内容就和传统文化有关——《亲近自然,回归传统——走进国学经典黄帝内经》。

可能有人一听到《黄帝内经》四字,就想到中医。也许会想,我们又不是医生,需要了解中医书籍吗?非也,听完我今天的交流,相信你会对《黄帝内经》有更全面的了解,会明白作为中国人,能有机会接触到蕴藏中国人最古老的生命哲学的一本书是多么幸福。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反映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中医学史上不同的学术思想和医学流派,都是在《内经》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黄帝内经》历来被视为中医之祖。

《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十八卷,各八十一篇。其基本精神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本身与自然界之间的关联性,以及人体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统一、联系与协调的关系。“阴阳五行”反映了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是用来说明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理论,阐释了世间万物相互滋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的机制。“预防养生”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的养生学说,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养生防病经验的重要总结。“运气学说”研究自然气候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并以此为依据,指导人们趋利避害。

几千年来,《黄帝内经》一直是炎黄子孙寻求养生祛病之道的宝藏。在形式上,它采用了对话的方式,用黄帝与岐伯等大臣的对话来阐述保健思想。后来,人们就用岐伯和黄帝这两个名字的开头——“岐黄”来表示《黄帝内经》,所以《黄帝内经》又叫“岐黄之书”。同时,因为它是中医的开创性著作,所以人们又把中医称为“岐黄之术”,把我们的医道称为“岐黄之道”。这再一次证明了《黄帝内经》对中医养生学的深远影响。

然而《黄帝内经》作为几千年前的一部医学作品,文字古奥,很难理解,而且我们现代的生活背景也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能让《黄帝内经》应用到现代社会,让当下快节奏的我们也能学习这古老的生命智慧呢?当下有很多全解全译版本很不错,但在解读上我认为最通俗易懂,最有趣味,雅俗共赏的当属“喜马拉雅”app上徐文兵、梁冬对话的《黄帝内经》,这个节目是十年前中央广播电台国学堂之“重新发现,中医太美”栏目的一个系列节目,五年前我偶然听到就被深深吸引,目前已经听了三遍,总计超过一百多小时,这个节目目前排在健康养生口碑榜第一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来听一听,睿智深刻的解读,轻松诙谐的氛围,相信你也会迅速被圈粉。

《黄帝内经》中关于饮食、起居、劳逸、寒温、七情、四时季候、地理环境、水土风雨等增强生命活力及防病益健康的内容讲得非常全面。我在听讲学习的过程中特别对以下两方面很有兴趣,一个方面是《黄帝内经》的养生哲学,包括对身体的调养和对人情志的开解,性情的调节。例如如何战胜焦虑、抑郁情绪等;另一个方面是黄帝内经中蕴含的汉字智慧,让我们明白中国人要认字,也要识字。因为内容精深广博,每一个字都有丰富的内涵,只能选取其中几句和大家分享,以管窥豹。

《黄帝内经》开篇,黄帝问他的老师岐伯:“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翻译:我听说上古时代的人,年龄都超过了百岁,但行动没有衰老的迹象;现在的人,年龄刚过五十,动作就显得衰弱无力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还是今天的人们不懂得养生之道呢?)岐伯回答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翻译:上古时代的人,大多懂得养生之道,能够取法于阴阳变化的规律而起居生活,并加以适应和调和,饮食有节制,作息有规律,不过度劳累,形体和精神都保持得很好,能够协调统一,因此能够活到人类自然寿命得期限,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

它主张人要踏着自然的节奏生活,一年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就是节奏。白天晚上,跟着昼夜的节奏,生命就是要顺应天地四季节奏,这样人就会觉得很顺,不要逆于生乐,起居无常。摧残自己身体的最佳方式,除了早晨不起床,就是夏天吃冰激凌,冰柜里的各种饮料,牛奶,啤酒,红酒。吃冷饮,就等同于把0℃的水倒进身体里,是谁把0℃的冰水转化成37℃的尿液呢?是脾胃!脾胃喝了以后受不了,没有能力再运作,就从肾里面调出元气转化成热能来给它加热到37℃,最后肾气就不足。这样会导致体质逐渐变差,容易感冒厌食挑食,面无气色,嘴唇干暗,还会发展出各种慢性病,比如低血压、胃炎、肠炎、鼻炎、慢性咽喉炎、子宫疾病等,整个人缺阳不缺阴,寒更不怕。如果真的爱自己,请多喝茶、温开水、黄酒、老白酒。

还比如在上古天真论这一篇中提到“气脉常通才能肾气有余”,女性乳腺增生、囊肿、肿瘤所有这些病首先都是气脉不通。要预防得这些病,就要看身体哪里出现了信号,哪里冰凉就是堵车了,路况出现了问题。应该找个好的中医去做一次调理,让中医看看自己哪里气和脉不通。在医生的帮助下唤醒自己对不通地方的知觉,首先要把心神收回来,自我关爱。要预防得这些病,先要调理好自己的情绪,先有能量停滞才接着有物质的凝聚,之前什么都没有,聚的就是一口气,我们经常说我义愤填膺,我咽不下这口气,我气的手脚冰凉……这都是情绪的变化,这些情绪变化在你身上都会有痕迹。在我们胸部正中央有个穴位叫檀中穴,这个穴是心包的募穴,气会聚集在心包那儿,心包是主管人的情绪的,所以当你这些喜怒忧思悲恐惊,不良的情绪聚集到一定程度时候。当你摸到这儿,产生一种疼痛,难以忍受那种剧痛的时候,就应该知道自己已经被不良情绪侵害了。堵住了就心包不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开心。这种没有有形物质作为代表的病都是气和神的病,就是癔病,去按檀中穴,打个嗝放个屁把它卸掉,就不会得那些增生肌瘤之类的疾病。也就不会发展到后面做手术,想保持形全就要气脉畅通。

刚刚举的两个小例子只是《黄帝内经》在养生方面,对人身体的调养和情志的开解方面特别特别小的两个观点,像这样的知识还有非常多,就不一一列举。我接着想交流的是《黄帝内经》中蕴含的汉字哲学。徐文兵老师在解读过程中就提到,我们中国人,很多都认字不识字,什么意思呢?就是认得这个字读什么,但字背后的含义不一定晓得。打个比方,“智慧”两个字,大家认为智和慧有什么区别?这两个字有区别,有个成语叫“急中生智”,怎样能生“慧”呢?静极生慧。一个是着急上火的时候迸发的灵感,一个是在极度安静,无欲无求状态下迸发出来的东西。“智”聪明、通达,耳聪目明,不钻牛角尖。《黄帝内经》里说过,当人的肾精和元气能够通达到我们的七窍或九窍时,这个人就叫“智”,但只能研究看得见摸得着的事。而“慧”,下面是心,中医认为,凡是带心的字都是通神的,上面两个“丰”字,意思是极大丰富,不可想象的内容,中间是回归的归右半边,它是一种哲学拐弯儿的东西,就像我们说的乐极生悲、否极泰来,就是告诉我们多了不好,太强势也不好。所以,咱们常说的“大智若愚”的人,应该就是到了“慧”的阶段。开慧的人是有抽象思维能力的人,是修炼到精通后开悟开窍的状态,比如唐朝时的六祖惠能,虽不识字,但却成为中国禅宗的杰出大师,他就是开了慧的贤人。

再说“道德”,道和德有什么不同?我们常说的“道德”是指伦理道德,真正的道和德是分开的,完全不一样的。道,天道,自然变化的规律。德,双人旁,底下还有个心,你用心去体会天道的变化。做的事情符合天道,我们叫有德之人,有德者必有所得,悟到了这种天道,我们叫得道的高人。得道的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叫有德;没得天道,甚至是违背天道做事的人叫缺德。

再说“心意”二字,心和意也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过年祝福常说祝你万事如意,还有种更好的说法叫祝您称心如意,但在现实生活中,称心的往往并不如意,如意的并不一定称心。因为“心”是指先天赋予的本心,是本能的东西,是不以后天的意志为转移的东西。而“意”呢,是出生以后被灌输培养教育出来的东西。

希望我今天的交流能够为大家打开一扇窗,让非医学专业的我们也能对这本传世名著产生兴趣,从中了解到中国传统医学乃至中国文化天人合一、平衡为养的奥义,掌握保健、养生、防病、治病之道,能够活的长寿又健康又愉快,既有质又有量,更好的工作和生活。

最后我想说:在生活的原野上奔驰的你和我,历尽千帆,归来不一定还做少年。但我愿你,愿我,愿我们这一群为了新中国下一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最可爱的人,能够在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同时,留一盏心灯照亮我们自己,关爱我们的心灵和身体。阅尽千帆无数,始终做那个眼里有光,心里有爱,善良温暖的点灯人!

图:张荣安

编辑:胡清月审稿:陈大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为我们点赞、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谢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njiankexue.net/lcjc/89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