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寒祛湿妙招铺灸中药艾绒

处暑以后,“一场秋雨一场寒”表现得更明显,许多体寒的女性手脚越发冰凉,甚至夜不能寐。

如不注意便会外感寒湿邪气,使气血运行受阻,以关节、筋骨疼痛为常见;寒湿内困会损伤脾阳,导致畏寒而肢冷,腹痛泄泻,或浮肿。这些症状你有么?你知道寒湿是从哪些穴位入体的么?若有寒湿入体该怎么办呢?这些疑问,正心中医馆罗大夫今天为你解答!

寒湿从这几个穴位进入人体

1、肩颈部的“大椎穴”

从“大椎穴”进入的“寒湿气”容易引起肩颈酸痛,肩周炎,颈椎病,头晕头痛,失眠多梦。

2、前胸的“膻中穴”

从"膻中穴"进入的"寒湿气"容易引起乳腺肿痛,乳腺管道阻塞,小叶增生乳腺纤维瘤等症状。

3、肚脐部位的“神阙穴”

从“神阙穴”进入的“寒湿气”容易存积在我们盆腔,特别是女性,当盆腔内的“寒湿气”重时,就容易引起妇科各种疾病,比如:妇科炎症,月经不调,经血不畅,痛经,血块,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不孕不育症等。

其实我们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可能更容易理解,我们把一块木头放在一个“阴暗潮湿”的地方,这块木头很容易变质,发霉,长蘑菇等。

女性的子宫,卵巢若长期放在这样一个“寒湿”盆腔环境中,女性妇科就容易出现各种病变,所以女性的盆腔一定要保护好。

4、腰部的“命门穴”

从“命门穴”进入的“寒湿气”容易引起我们腰酸背痛,腰膝酸软,各种肾虚,性功能下降等症状。

5、脚底的“涌泉穴”

从“涌泉穴”进入的“寒湿气”容易往上流动,容易引起膝关节酸痛,风湿关节炎等症状。

祛寒湿小妙招

1、铺灸

艾灸:具有活血化瘀、舒筋通络、温散寒邪、活血止痛、补中益气、温阳补虚、排毒邪热、消瘀散结、防病保健、延年益寿等功能。

2、泡脚

最简单的补血法——晚上泡脚,泡脚之后别忘了按揉涌泉穴。脚是阴血的大本营,三条阴经都汇集于此: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肾藏精、肝藏血、脾统血。

3、药膳食疗

(1)生姜大枣茶

材料:大枣25~30克,生姜10克,红茶0.5~1.5克。

将大枣加水煮熟晾干。生姜切片炒干,加入蜂蜜炒至微黄。再将大枣、生姜和红茶叶用沸水冲泡5分钟即成。每日1剂,分3次温饮食枣。生姜驱寒,红枣补血,姜枣健脾养胃疗效很好,适用于体寒脾弱者。

(2)薏米红豆粥

一是薏米,一是红豆。不需按什么比例,每次一样抓一把,洗干净后放在锅里面加水熬。熬好后就是去湿健脾的佳品薏米红豆粥了。祛除体内的湿寒,方法非常简单,这两个能当茶喝,能当饭吃,而且能解决大问题的。

每天为您推荐与中医、养生、健康、文化相关的资讯,

还有丰富的线下课程和活动及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njiankexue.net/zlff/5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