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大曾从淄博迁址兖州,又一段艰辛历程

山东理工大学史话纵横齐鲁——学校办学地址的变迁第一章4兹游奇绝冠平生:济宁兖州,走过艰辛征程

在鲁西南平原上,有一座历史悠久、文化丰厚的小城——兖州。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治水成功后,“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衢”,兖州即为大禹划定的九州之一。西汉元封五年(前),汉武帝分天下为13个刺史州部,州设刺史以监察吏治,兖州又为其中之一,这是兖州成为行政区划名称的开始。这之后,兖州之名屡有变更,直到年1月,改滋阳县为兖州县,隶属济宁专署,这个本来代表更大地理区域的地名,终于固定下来。年8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兖州县,设立兖州市(县级)。年10月18日,国务院以“国函〔〕号”文批复山东省,同意撤销兖州市,设立济宁市兖州区。今天的济宁市兖州区,东临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的故里曲阜,北瞻五岳之首的泰山,西距京杭大运河30公里,有京沪、新石铁路交汇于此,京福、京沪、日兰高速及国道等公路在附近通联,交通区位优越,资源优势明显,被誉为“九省通衢,齐鲁咽喉”,已成为济宁市组群结构大城市的重要经济中心。

但是在年“文革”开始后,“破除四旧”“全面夺权”的狂潮席卷全国,兖州县也无法幸免。红卫兵和造反派们到处打、砸、抢、抄、抓,建于明末的“天下第一坊”范氏石牌坊被拉倒砸毁,德国传教士建于年的兖州天主教堂被拆除,明朝镇国将军朱阳铰、明末鼓词作家贾凫西、清末民初山东高等农业学堂的创办者之一王景禧等王族及名人的墓葬相继被挖掘毁坏。各级党政机关、学校等单位受到冲击,广大干部、教师被揪斗、被打倒,人心惶惶,满城风雨,社会秩序严重失控。正是在这样动荡的社会形势下,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被要求迁址兖州。

迁址兖州的原因,是与当时国际国内形势有着密切联系的。

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国周边国际环境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北面,中苏关系日趋紧张,苏联对中国的军事威胁越来越大;东面,面对的是美国从韩国、日本到台湾一线的战略包围,而蒋介石集团也时刻准备反攻大陆;南面,自年开始的美国侵越战争步步升级,战火燃到了中国南部边界,构成对中国的直接威胁。年8月19日,根据毛泽东8月12日在总参谋部作战部《关于国家经济建设如何防备敌人突然袭击的报告》上的批示精神,国务院副总理、国家计委主任李富春,国务院副总理、国家计委副主任薄一波,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罗瑞卿等3人联名把国务院的研究意见报告中央,初步提出三线建设的若干部署和实施意见。建议:“一切新的建设项目,不在第一线,特别是十五个一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建设。”于是从年起,我国工业生产开始转向战备体制。

年,中苏两党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年,苏军先后侵入我国黑龙江省珍宝岛地区和新疆自治区铁列克提地区,造成武装流血冲突。中央提出“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毛泽东同志在会见外宾时多次指出:苏联想控制中国,中国要准备打仗,现在是“山雨欲来风满楼”。10月17日,林彪以“加强战备,防止敌人突然袭击”为名,擅自发出“紧急指示”。黄永胜等于第二日以“林副主席第一个号令”下达,命令全军进入紧急战备状态。全国大城市作了疏散人口和下放干部的紧急动员。

在这种形势下,山东省革委会提出组织“两个大办”和“两个会战”,成为学校搬迁的重要背景之一。

年10月24日至26日,山东省革委会党的核心领导小组、济南军区党委召开各地市革委会负责人和各军分区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全省战备工作会议,传达贯彻了中央关于“山东地处国防前线,要尽快建成一个独立作战区,构成一套‘大而全’‘小而全’国防体系”的计划,要求各地据此安排各项工作。10月29日,山东省革委会决定组建重点建设工程指挥部,由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杨得志任总指挥,并提出必须把各项工作都放在应付敌人的突然袭击的基点上。从年起,开始组织“两个大办”,即大办农业、大办国防工业,围绕这“两个大办”,组织开展“两个会战”,即黄淮海水利大会战和钢铁、化肥、农机大会战,并确定会战的指导思想是“以打仗的观点检查一切,观察一切,落实一切。”

年1月,山东省革委会确定建设莱芜钢铁厂、扩建山东拖拉机制造厂等七大(另有“九大”“十大”之说)重点工程,并组织全省力量参加“会战”。考虑到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有一定的技术力量和设施设备,2月,山东省革委会生产指挥部召开会议,决定将学院实习工厂和兖州农业机械化学校实习工厂合并,建设山东拖拉机制造厂发动机分厂;将学院迁到兖州,与兖州农业机械化学校合并,参加山拖会战。2月20日,山东省重点基建工程会战指挥部山东拖拉机厂指挥部发出《关于山东农机校与山东农机院合并搬迁的政治工作意见》,该文件没有发文字号,而且对两校校名的称谓也很不规范,但对搬迁工作的要求却非常明确:“要做过细的工作,抓好活思想,深入细致地进行动员,讲明这次合并和搬迁的目的、意义,做到合的愉快,搬的安全”;“要求农机院及实习工厂,在思想动员的基础上,放手发动群众,组织力量,对学校和工厂的全部物资进行全面清点,列出清单,做好包装,制订运输计划,并于三月五日前,将运输计划报会战指挥部”;“在合并搬迁过程中,要爱护学校、工厂的一切设备、物资、器材及用具等国家物资,保证不丢失、不损坏、不被盗”;“农机校和动力机厂要迅速做好迁来学校、工厂的人员、设备等的安置和卸车搬运等项工作,力争四月上旬搬迁完毕”。该文件同时要求,学校“当前,要重点搞好‘一打两反’的斗争和清队工作,争取三月底告一段落”,并明确“为了加强这次合并和搬迁工作的领导,决定组成合并搬迁领导小组”,2月26日,山东拖拉机厂会战指挥部印发了《关于组成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和山东农业机械化学校合并、搬迁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确定了该小组的组成人员。

“一打两反”是打击反革命破坏活动,反对贪污盗窃、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的简称。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发出《中共中央关于打击反革命破坏活动的指示》(中发[]3号);2月5日,又发出《中共中央关于反对贪污盗窃、投机倒把的指示》(中发[]5号)和《关于反对铺张浪费的通知》(中发[]6号),“一打两反”运动由此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由于对形势的错误估计和受极“左”路线的影响,各地出现了大量冤、假、错案。年7月起,中央和各地陆续将“一打两反”改称“一打三反”。

在上述关于合并搬迁的文件下发前的2月18日,学校传达了省革委会生产指挥部会议关于把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迁址兖州,与兖州农业机械化学校合并参加山拖会战的精神,立即在师生员工中间引起强烈反响。大家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思想状况产生混乱。有的认为搬迁与运动有矛盾,都难以搞好;有的感到与自己的愿望要求不相符合,情绪低落;有的因运动多次反复等因素,怕犯错误,不敢说实话;有的觉得与自己关系不大,无动于衷。学院革委会在经过研究后决定,根据上级指示精神,进一步落实“批示”“十条”,开展好“一打两反”运动,以运动促搬迁,统一师生员工思想,为搬迁工作扫除障碍。3月,山拖会战指挥部也派出由解放军和干部5人组成,以解放军某炮团政委林旭东任组长的驻张店工作组,协助院革委会、核心小组开展“一打两反”运动,做好搬迁准备工作。

年3月15日,学校召开了全校动员大会,提出了“四要”“四反对”,并宣布了五条纪律。要求以“一打两反”运动带动搬迁工作,半天时间搞运动,半天时间搞搬迁。3月16日开始举办“一打两反”学习班。3月20日转入大揭发、大检举、大清查、大批判阶段,先后组织了3个鸣放高潮。4月8日召开宽严大会,公布了陈伯川教授所谓“里通外国的现行反革命分子”的“罪行”,并将其逮捕入狱。

陈伯川是全国著名的农机专家,三级教授。他出生于年,又名陈广泉,北京市人,九三学社成员。年毕业于北平中法大学,年去法国格城农学院留学,毕业后在法国国立农业工程学院、法国中央农业机械实验所任研究员、技师。年回国先后在国立河南大学农学院(今河南农业大学)、山东大学、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今中国农业大学)任教,并曾兼任全国农机学会秘书长。年被下放到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年6月任学院院务委员会常委,年4月被省农业厅任命为学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并曾任省政协委员。年4月9日因心脏病复发在淄博市看守所去世。随着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学校在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过程中,于年11月召开全校师生员工大会,对陈伯川教授给予平反,恢复名誉。

年4月13日,学院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召开会议,决定在“一打两反”运动照常进行的同时,将学校搬迁提到工作日程上来。4月15日,学校再次召开全校大会,军代表洪尧同志作了大清查、公物还家动员,会后师生员工主动清理、归还了自存的公物。4月16日,又召开了“深入开展‘一打两反’迎会战”誓师大会,师生员工齐动手,迅速掀起了搬迁高潮。当日晚就通过铁路运走了3个车皮的物资。4月20日,实习工厂的设备、人员基本搬迁完毕。随后,学院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职工家属的个人财产全部用汽车和拖拉机运输,大型农机具、桌、椅、床等家具用火车运输,共包了52节火车车皮。整个搬迁工作共支出运费12.5万元。在搬迁运输工作进行中的4月23日和5月4日,还发生了2起交通事故,学校于5月8日向山拖会战指挥部报送了《中共山东农机学院革委核心领导小组关于两次发生撞车事故的检查报告》[农机核发(70)第7号],作出了深刻检查。

千里不辞行路远。全校师生员工经过半个月的紧张努力,至4月底,80%的人员、50%的教学设备和80%的家具物资搬迁到了兖州,5月底,学校第三次搬迁工作基本结束。年5月1日,学校发出《山东农机学院革命委员会关于迁移院址的函》,通告有关单位:“我院已由淄博市张店区迁来兖州参加农机大会战。自年5月1日起在兖州(驻原山东省兖州农业机械化学校校址)办公”。

其实,学校迁址兖州,还有第二大背景,就是“备战”形势下的全国高校调整与搬迁。

如前所述,“文革”之前,中央对战争危险作了相当严重的估计,并提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年8月19日,李富春、薄一波、罗瑞卿联名提出的《关于国家经济建设如何防备敌人突然袭击的报告》中提到:“在一线的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设计机构,凡能迁移的,应有计划地迁移到三线、二线去,不能迁移的,应一分为二。”年教育部据此启动“四大工程”建设,即:北京大学在陕西汉中县建立分校,清华大学在四川绵阳县建立分校,华东化工学院在四川自贡创建四川分院,南京大学在湖南桃源县创建中南分校。此外,年唐山铁道学院在四川峨眉县开始建校;大连医学院搬迁贵州遵义市,改称遵义医学院,等等。

“文革”期间,教育界特别是高等教育领域成为运动的重灾区。在林彪“第一个号令”下达后的年10月至12月,一批设在北京、上海、广州、长春、郑州等大中城市的高校被外迁,更多高校则以办“五七”干校、试验农场、分校、进行教育革命实践等名义,在农村建立“战备疏散点”,大批师生员工及部分家属被下放农村。这其中,尤以农林类、地矿类院校遭受折腾最大。年秋,中央决定将驻北京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农业大学等13所高校迁出,同时决定将中国人民大学、北京政法学院等校撤销停办。这些学校随即进入颠沛动荡的状态。当年10月,北京农业大学被迁到河北省涿县农村,后又被迁往陕西甘泉县清泉沟;同月,北京石油学院被迁至山东东营,改称华东石油学院;11月,北京林学院迁往云南并被宣布撤销,后在丽江、下关等多地辗转办学;年5月,北京矿业学院迁往四川合川县(今重庆市合川区),改名四川矿业学院;9月,北京地质学院迁至湖北江陵县,称湖北地质学院,等等。在搬迁过程中,学校资产遭受重大损失,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等大批散失、损坏。

在这种形势下,山东的高等学校又面临着一次重大调整与变革。

年6月,山东省革委会政治部召开全省高等学校教育革命会议,认为“大学集中在城市和交通沿线上,不利于后进地区的发展,不利于备战”,会议确定的大学调整的指导思想是“到农村去,到工矿去,到工农群众中去,到工农业生产的基地去”。会议还着重讨论了《山东省高等学校布局和专业调整方案》,该方案对学校的布局提出如下调整意见:(1)山东大学理科改建为山东科学技术大学,校址设济南市,在平阴县建立农业生产和战备疏散基地。(2)山东大学文科和曲阜师范学院合并,组建山东大学,校址设在曲阜县城。(3)山东煤矿学院迁往肥城矿区,矿校结合办学。(4)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迁往兖州,改为山东拖拉机制造厂厂办中等专业学校。(5)山东化工学院改为青岛橡胶二厂厂办中等专业学校,将来随橡胶二厂迁往内地。(6)山东医学院与山东中医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山东医学院,校址迁往泰安地区新泰县楼德镇。(7)青岛医学院迁往惠民地区北镇,下放惠民地区办学。(8)昌潍医学院下放昌潍地区办学。(9)沂水半工半读医专(原青岛医学院分校)下放临沂地区办学。(10)济宁半工半读医专下放济宁地区办学。(11)山东师范学院迁往聊城县。(12)撤销山东财经学院。(13)烟台师专下放烟台地区办学。(14)泰安师专下放泰安地区办学。

年7月29日,中共山东省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以鲁核发(70)第号文批转同意《山东省高等学校布局和专业调整方案》,并指出,对省内部分高等学校进行撤并、搬迁应掌握的原则是:贯彻执行“五七指示”,“面向工矿、面向农村、面向工农兵”;“实行开门办学,厂校挂钩,学校办厂(场),厂(场)办学校,工厂学校结合办学,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新体制”;“从战备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适当调整合并,缩小规模,分散下伸到厂矿和农村办学”。

在上述原则指导下,山东高校进行了调整、撤并和搬迁,最终的结果是:山东大学文科搬迁至曲阜,与曲阜师范学院合并,组建了新的山东大学;山东大学理科的物理系、化学系、数学系、电子系留在济南原山东大学校址,改建为山东科技大学,并建立了光学系;山东大学生物系迁往泰安,并入山东农学院;山东煤矿学院迁往肥城矿区,随后又迁往兖州,最后迁至泰安,改名为山东矿业学院;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迁往兖州,改成山东拖拉机厂厂办中等专业学校;山东中医学院与山东医学院合并,组建了新的山东医学院,迁往新泰县楼德镇;青岛医学院搬迁到惠民地区北镇;山东师范学院搬迁到聊城;山东财经学院被撤销后改建为菏泽师专和北镇师专。

其实如前所述,在《山东省高等学校布局和专业调整方案》制订出台前,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已经搬迁到了兖州,该方案则明确了学校的名称——山东拖拉机厂农业机械化学校。

俗话说,搬家穷三年。在搬迁初期,工作秩序还较顺畅,但后期出现失控的情况,致使学校家具设备损坏丢失现象非常严重。从兖州火车站货场到兖州校址的沿途农村、城镇居民家中,时常发现写有“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字样的木器家具,有的是在准备外运他乡时被发现。搬到兖州后,除工厂设备和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外,绝大部分农机具、办公家具等被露天存放,风吹日晒雨淋近一年,损失极其严重。正如山东大学栾开政教授主编《山东高等教育发展史(-)》(山东教育出版社,年出版)所指出的:“这次山东省高等教育布局的调整,是一次对高等教育的大破坏,给很多学校的发展造成元气大伤。它不仅在当时给学校造成了巨大的财力和物力的浪费,对后来山东高等教育发展留下的后遗症一直难以消除。”

学校搬迁兖州的具体地址,就是兖州农业机械化学校的住址,在当时兖州县城西南郊,即今天兖州市大校场街3号附近。相传这个地方曾是一片方圆百米、高出地面约20米的土阜,上面建有一座沧浪(苍郎)庙,里面供奉着风雨雷神的塑像,庙内外巨柏参天,平时人迹罕至,颇为幽静,天旱时人们纷纷来此祭拜,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盈。神仙是否曾显灵降雨无法证实,史有所载的是,从年秋到年七七事变,孙桐萱将军率国民党第二十师在兖州驻防长达6年多,其部属张树林的五十八旅驻在西关外的营房,后来成为中匈友谊拖拉机站和兖州农业机械化学校的住址。虽然孙桐萱治军严谨,军纪严明,并且在驻防兖州期间,他辟城筑路、创建新村、出资办学、修建花园,为兖州百姓办了不少好事,人们都称他为“孙善人”。但是,在一个曾经供奉过风雨雷神、驻扎过几千士兵的地方办学,注定要经历风风雨雨,纷扰不断。

初到兖州,学院双职工和家属除20余户安置在平房居住外,其余暂住在兖州农机校的学生宿舍楼和单身教职工宿舍楼内;单身教职工和学生则暂住在该校的教学楼上。年9月4日,学校向山拖会战指挥部发出《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革命委员会关于请示建职工宿舍和供水塔的报告》,申请投资10万元建设平方米的职工宿舍楼、投资1.2万元建设容量30立方的水塔一座。由此,学校在兖州开始了艰难的办学历程。

年5月至年12月,济宁兖州,学校在“文革”的风雨中苦撑危局,全校师生员工开展“政治建校”“批林批孔”等政治运动,进行教改调查,举办机务训练班,并从年开始招收了3届中专层次的工农兵学员,克服了重重困难办学育人,度过了学校的少年时期。

正是:

战天斗地建山拖,欲向潮头写壮歌。

再跨征鞍千里远,滋阳六载历蹉跎。

郭万保

为理工大历史点赞!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njiankexue.net/zlff/78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