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增生乳腺囊肿乳腺癌等乳房疾病的中

乳腺癌是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已居女性恶性肿瘤死亡的首位,严重威胁着女性的身体健康及生死存亡。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乳腺癌发病率为40万至10万,美欧国家为72万至10万,约为我国两倍;而死亡率则正好相反,我国乳腺癌死亡率为70%至80%,美欧国家为10%至20%。由于普查率低、误诊延治、诊治不规范等现象较严重,是造成我国乳腺癌患者死亡率高的原因。目前我国每10名乳腺癌患者中,应可以有8个人在发病早期时被发现,而目前仅有两成乳腺癌患者是早期被发现者。女性的一生中,容易发生乳腺炎、乳腺囊肿、乳腺纤维腺瘤、乳腺增生、乳腺癌几种疾病。而以乳腺增生、乳腺癌为最。

1.乳腺炎;相当于中医学“乳痈”、“石乳”的范畴。其病是因肝气不舒,胃热蕴滞,复感外邪,经络阻滞,以致乳汁不通,气血失调所致。急性单纯乳腺炎初期主要是乳房的胀痛,局部皮温高、压痛,出现边界不清的硬结,有触痛;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局部皮肤红、肿、热、痛,出现较明显的硬结,触痛更加,同时病人可出现寒战、高热、头痛、无力、脉快等全身虚状。此时腋下可出现肿大的淋巴结,有触痛;.脓肿形成由于治疗措施不得力或病情进一步加重,局部组织发生坏死、液化,大小不等的感染灶。

2.乳腺增生;中医学称之为"乳癖"。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内分泌激素失调。中医认为:情怀不畅,肝气不得正常疏泻而气滞血淤疾凝。肾为五脏之本,肾气化生天癸,天癸激发冲任,冲任下起胞宫,上连乳房,冲任之气血,上行为乳,下行为经。若肾气不足,冲任失调,气血滞,积瘀聚于乳房、胞宫,或乳房疼痛而结块,或月事紊乱失调。

乳腺增生与乳腺纤维瘤的病因相同:内分泌失调,雌激素分泌高导致。初产时年龄超过30岁、从未生育、产后不哺乳、流产次数多、性生活过稀等女性,乳腺增生的发病率较高。中医认为是易躁易怒易忧、思想压力大、多愁善感、焦虑上火、肝火太盛、肝脾之气淤结而成。由于郁怒伤肝、思虑伤脾、气滞血淤、痰凝成核所致,乳腺增生疾病的症状主要以乳房周期性疼痛为特征。肝火太盛必然影响内分泌等。此病往往伴随月经不调、腋窝淋巴结肿大、乳头溢液、便秘等。乳腺小叶增生与性活动之间的关系密切。乳房对女性讲,不仅是哺乳器官,同时也是性器官。房事有规律,性生活时,乳房会发生周期性变化:处于性兴奋期时,乳房静脉充血,乳房增大、丰满;性持续期时,乳晕充血,乳头勃起;性高潮时,这些变化也达顶峰;性高潮后,乳晕充血迅速消退,一刻钟后增大的乳房逐渐恢复原状。

3·乳腺纤维腺瘤;属中医"乳癖"、"乳中结核"范畴。女性卵巢功能旺盛,性激素也处于活动期,雌激素的过度刺激所致。乳腺纤维瘤是最多见的乳腺良性肿瘤,由于一部分人的乳腺组织对雌激素比较敏感,所以受雌激素的刺激,乳腺的上皮组织和纤维组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增生,即纤维腺瘤。腺瘤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以1~3cm者较为多见,亦有更小或更大者,偶可见巨大者。平常患者可以没感觉,因为它不痛或仅有轻微的胀痛、钝痛,这种疼痛和大小与月经周期无关,肿块生长缓慢,表面光滑,质地坚韧,边界清楚,与皮肤和周围组织无粘连,活动度大,触之有滑动感。表面光滑,腋下淋巴结无肿大。腺瘤多无痛感,亦无触痛。其大小性状一般不随月经周期而变化。肿块通常生长缓慢,可以数年无变化,但在妊娠哺乳期可迅速增大,个别的可于此时瘤变。

4·乳腺囊肿;极为少见,主要是由哺乳期引起的,哺乳期如曾患乳腺增生症、炎症或肿瘤压迫,可造成乳腺的一个腺叶或小叶导管堵塞,使乳汁积聚在导管内,其病变总合的乳腺上皮细胞有明显的顶浆分泌而且潴留于导管组织产生囊肿。有的乳腺囊肿可与乳房其它疾病并存。

5·乳腺癌;

主要症状表现为:乳腺肿块、乳腺疼痛、乳头溢液、乳头改变、皮肤改变、腋窝淋巴结肿大。乳腺肿瘤又称“乳疳”、“乳痈”等。现多采用乳房肿瘤和乳腺癌之名,是由于人的肝亢脾虚、气滞血瘀、久则生热,致阴毒旺盛,日久致气血虚衰。忧思郁怒等因素,因虚而致癌,因癌而致虚,虚中夹实,以虚为本,根本仍为阳气虚衰。使人体正气受损,外邪入侵,身体内部细胞毒素聚集,不能及时代谢,排除,导致症瘕积聚,进而形成癌肿。《冯氏锦囊秘录·卷十六》:“女人有忧怒抑郁,朝夕积累,脾气消阻,肝气横溢,气血亏损,筋失荣养,郁滞与痰结成隐核,不赤不痛,积之渐大,数年而发,内溃深烂,名曰乳岩”。乳腺癌逐步发展,可侵及淋巴管,向其局部淋巴引流区转移。最常见的淋巴转移部位是同侧腋窝淋巴结。起初,肿大的淋巴结可以推动,最后相互融合,固定。肿大的淋巴结如果侵犯、压迫腋静脉常可使同侧上肢水肿;如侵及臂丛神经时引起肩部酸痛。少数患者可以出现对侧腋窝淋巴转移。还可出现远处转移,会转移到肺部,出现胸痛、胸水、气促等症状。脊椎转移可以出现患处剧痛甚至截瘫等,肝转移可以出现黄疸、肝肿大等。

中医对乳腺癌的治疗原则

对于乳腺癌,历代医学家治疗皆以“扶正怯邪。培元固本”为主要手段。肿瘤与瘀血有关,瘀血是乳腺癌的病理病因之一。当人体正气亏虚时,邪气才能所凑,即致病因子得以发挥作用,而导致乳腺癌的发生,并使肿瘤得以浸润、扩散和转移,所以扶正祛邪是治疗乳腺癌的根本方法之一。

磁在医药保健中的应用

界上的一切物体,小至基本粒子,大至天体都具有一定的磁性。地球本身是一个巨大的磁场。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和人体一直受着地磁场这一物理环境因素的作用,地磁场成为生物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不可缺少的环境因素。

  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西汉时代已利用磁石(Fe3O4的天然矿石)治病。汉司马迁《史记》及《扁鹊仓公传》中都有提到。公元二世纪《神农本草经》提到磁能治疗“周痹、风湿、肢节中痛……”后来《名医别录》又把磁治疗的适应症扩大到“痛肿、鼠瘘、颈核、喉痛、小儿惊痫”等疾病。唐朝的《备急千金方》中记载有治金疮出血,用“磁石束缚之,止痛断血”。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宋朝济生方治肾虚耳聋载:“真磁石,一豆大……,新棉塞耳中,口含生铁一块,觉耳中如风雨声,即通。”又引宋朝直指方治大肠脱肛载:“用磁石末而糊调涂囟上,入后洗云”及中药的“磁朱丸”等,历代许多医学著作都有记载。在国外,在16世纪末已制成各种磁疗器械,如磁椅、磁床、磁幅等用于临床。近20年来,国内外对磁场的生物学作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包括磁场的治疗和诊断疾病的应用,磁卫生学、磁生态学、生物磁学等,并且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现代科学技术上的发展己经证明,外界的磁场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生物的生命活动,这就是磁场的生物效应。例如:老鼠在地球屏蔽的环境中寿命要缩短。在强磁场作用下,小麦会早熟、蚕会早作茧。同样磁场对人体的神经、体液、血细胞、血脂等方而都有影响。目前发现利用磁场的生效应治疗各科疾病达百余种,经过实验观察,磁疗能加强人体血液循环,改善组织器官及外周微循环障碍,增加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流量,特别是对血瘀证患者起到活血化瘀,祛瘀生新之功能,有助于病变部位的功能恢复,达到治疗的目的;对健康人也能通过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新陈代谢水平及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防病能力,从而达到保健强身的目的。

1.调节微循环

微循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通过外加磁场力的作用,可明显调节微循环的自律性运动,使微循环得到显著改善。

2.活化细胞,促进细胞代谢;人体组织细胞内电荷运动存在微量磁场。由于外加磁场力使细胞核与细胞壁的微弱磁场增强,即电荷运动和氧化反应增强;又由于微循环的改善,使血流通畅、氧及养料供应和废物排出的功能加强。所以,组织细胞与血液物质交换增强,从而促进了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

3.调节血液的成分;人通过外加磁场力,骨骼的造血功能得到改善,血液中的成分得到调节,如酵素、分解酶等成分合理增加,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脂及葡萄糖等得到正常代谢利用。因而,有净化血液和软化血管的作用

4.止痛作用 磁场有明显止痛作用。动磁场止痛较快,但不巩固;恒磁场止痛较慢,但止痛时间较长。磁疗常用于治疗各种疼痛,如软组织损伤痛,神经痛,炎症性疼痛,内脏器官疼痛和癌性疼痛等。磁疗止痛效果快慢不一,多数病人在磁疗后数分钟至10分钟即可出现止痛效果。磁疗止痛作用的机制可能是多方面的。磁疗改善微循环和组织代谢,因而纠正由缺血、缺氧、水肿、致痛物质聚集等所致疼痛;磁场能提高致痛物质水解酶的活性,使缓激肽、组胺、5-羟色胺等致痛物质水解或转化;磁疗还有降低神经兴奋性的作用等。

  5.镇静作用 磁疗可改善睡眠状态,缓解肌肉痉挛,减轻面肌抽搐,减轻喘息性支气管炎和搔痒症等。这可能与磁场对神经系统的作用有关。中药磁石有镇心安神、平肝潜阳作用。

  6.消肿作用 磁场有明显抗渗出作用,这在临床和实验中得到证实。实验观察表明,磁场既有降低致炎物质(组织胺等)使血管通透性增加的作用,又能加速蛋白质从组织间隙转移的作用,说明磁场的消肿作用与其影响通透性和胶体渗透压有明显关系。磁疗对软组织损伤,外伤性血肿,冻伤,烫伤,炎症等有明显消肿止痛的作用。

  7.消炎作用 磁场有一定消炎作用,这与磁场改善微循环、消肿、止痛和促进免疫反应性增强等有关。磁场无明显直接抑菌作用。

  每年10月是“世界乳腺癌防治月”。但对于每个女性而言,警惕与防治要放在每一天中的每时每刻,而唯一可以让你高枕无忧、并能呵护你的健康到每一秒钟的产品就是;

而且不分昼夜。

磁健康热线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njiankexue.net/jbgs/4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