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回顾关爱乳房,发现乳腺结节怎么办

点击上方蓝字   一、病因:

 目前多认为与内分泌失调及精神因素有关。黄体素分泌减少,雌激素相对增多,是本病的重要原因。

  二、临床表现:

  突出的表现有乳房胀痛和乳内肿块。

  (一)乳房胀痛:常见为单侧或双侧乳房胀痛或触痛。病程为2个月至数年不等,大多数患者具有周期性疼痛的特点,月经前期发生或加重,月经后减轻或消失。必须注意的是,乳痛的周期性虽是本病的典型表现,但缺乏此特征者并不能否定病变的存在。

  (二)乳房肿块:常为多发性,单侧或双侧性,以外上象限多见;且大小、质地亦常随月经呈周期性变化,月经前期肿块增大,质地较硬,月经后肿块缩小,质韧而不硬。扪查时可触及肿块呈节结构,大小不一,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多有触痛,与皮肤和深部组织无粘连,可被推动,腋窝淋巴结不肿大。   

  此外,尚有病程长、发展缓慢、有时可有乳头溢液等表现。乳房内大小不等的结节实质上是一些囊状扩张的大、小乳管,乳头溢液即来自这些囊肿,呈黄绿色、棕色或血性,偶为无色浆液性。

  三、诊断:

  根据上述的临床表现及体征,诊断本病并不困难。但要注意的是,少数患者(约2~3%)可发生恶变,因此,对可疑患者要注意随访观察,一般每三个月复查一次。对单侧性且病变范围局限者,尤应提高警惕。

  四、治疗:

  由于对本病发生的机理和病因尚无确切了解,目前治疗上基本为对症治疗。部分病人发病后数月至1~2年后常可自行缓解,多不需治疗。症状较明显,病变范围较广泛的病人,可以胸罩托起乳房;口服中药制剂,以活血化瘀,疏肝理气为主。对患者的随访观察中,一但发现有短期内迅速生长或质地变硬的肿块,应高度怀疑其癌变可能,必要时行活检,术中冰冻切片查到癌细胞者,应按乳癌处理。

02

乳腺纤维腺瘤

是发生于乳腺小叶内纤维组织和腺上皮的混合性瘤,是乳房良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以18~25岁的青年女性多见,也可发生于春青春期后任何年龄的女性,绝经后女性出现的概率很少。

一、病因

发生乳腺纤维腺瘤的病因可分为两种:

1、乳腺小叶内纤维细胞对雌激素敏感性异常增高,是这些纤维细胞所含的雌激素受体的数量较多导致;

2、由于雌激素的过度刺激所致,乳腺纤维瘤的形成与卵巢功能旺盛、机体和乳房局部组织对雌激素过度刺激的敏感性有关。

二、临床表现

临床上以无痛性乳房肿物为主要症状,推动时活动度较大。多发于乳房的外上象限,约75%为单发,少数为多发,一般不伴有乳房疼痛及乳头溢液等其他不适症状。其大小一般也不随月经周期变化。肿物一般生长缓慢,但在妊娠、哺乳期可迅速增大。除外妊娠、哺乳等因素短时间内迅速增大,要警惕恶变的可能性。有大约17%的病例可发生纤维成分的肉瘤变和上皮成分的严重变性。

三、治疗

外科手术切除是唯一的治疗方法

03

乳腺癌

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严重危害妇女的身心健康。一线城市乳腺癌位列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一位,且发病率逐年上升、呈明显低龄化趋势。目前,通过采用综合治疗手段,乳腺癌已成为疗效最佳的实体肿瘤之一。

经过长期的临床经验积累,医学上已明确提出只要做到及早预防、及时检查、及时治疗,乳腺癌的死亡率能降低20%~30%。

为了降低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中国又在全国大中城市实施“妇女乳腺普查工程”,为适龄妇女做乳腺筛查。乳腺癌筛查是针对无症状妇女的一种防癌措施,以早期发现乳腺癌,达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最终达到降低人群乳腺癌死亡率的目的。

一、乳腺癌筛查

乳腺癌筛查是指通过有效、简便、经济的乳腺检查措施,在无症状妇女中识别和发现具有进展潜能的癌前病变患者以及早期浸润性癌患者,以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其最终目的是降低人群乳腺癌的死亡率。

妇女参加乳腺癌筛查的起始年龄:机会性筛查一般建议40岁开始,但对于乳腺癌高危人群可将筛查起始年龄提前40岁以前。群体筛查国内暂无推荐年龄,国际上推荐40至50岁开始。

(一)一般风险人群妇女乳腺癌筛查策略

1.20-39岁:

(1)每月1次乳腺自我检查;

(2)每1-3年1次临床检查。

2.40~69岁

(1)适合机会性筛查和群体性筛查;

(2)每1-2年1次乳腺X线检查(条件不具备时,可选择乳腺超声检查);

(3)对致密型乳腺(腺体为c型或d型)推荐与超声检查联合;

(4)每月1次乳腺自我检查;

(5)每年1次临床检查。

3.70岁以上:

(1)机会性筛查(有症状或可疑体征时进行影像学检查);

(2)每月1次乳腺自我检查;

(3)每年1次临床检查。

(二)高危人群乳腺癌筛查策略

建议对乳腺癌高危人群提前进行筛查(小于40岁),筛查间期推荐每年1次,筛查手段除了应用一般人群乳腺X线检查之外,还可以应用MRI等影像学手段。

乳腺癌高危人群符合以下三个条件,即①有明显的乳腺癌遗传倾向者②既往有乳腺导管或小叶不典型增生特别是活检为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或小叶原位癌的患者③既往行胸部放疗。

所有乳腺癌中,约10%的患者具有家族聚集性,比如母亲和女儿、姐姐和妹妹同时患有乳腺癌,我们称为“遗传性乳腺癌”。绝大多数遗传性乳腺癌具有BRCA基因突变。有BRCA基因突变的人群,一生中罹患乳腺癌的风险高达70%。

这就要求就医时提供详细的家族遗传病史,医生听取患者情况后,会根据以下情况给出基因检测建议,BRCA基因检测术后可以检测标本,筛查是通过血清检测。

二、诊断

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等进行乳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乳腺癌的临床表现

早期乳腺癌不具备典型症状和体征,不易引起患者重视,常通过体检或乳腺癌筛查发现。以下为乳腺癌的典型体征,多在癌症中期和晚期出现。

1.乳腺肿块

80%的乳腺癌患者以乳腺肿块首诊。患者常无意中发现肿块,多为单发,质硬,边缘不规则,表面欠光滑。大多数乳腺癌为无痛性肿块,仅少数伴有不同程度的隐痛或刺痛。

2.乳头溢液

非妊娠期从乳头流出血液、浆液、乳汁、脓液,或停止哺乳半年以上仍有乳汁流出者,称为乳头溢液。引起乳头溢液的原因很多,常见的疾病有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增生、乳腺导管扩张症和乳腺癌。单侧单孔的血性溢液应进一步行乳管镜检查,若伴有乳腺肿块更应重视。

3.皮肤改变

乳腺癌引起皮肤改变可出现多种体征,最常见的是肿瘤侵犯Cooper’s韧带后与皮肤粘连,出现“酒窝征”。若癌细胞阻塞了真皮淋巴管,则会出现“橘皮样改变”。乳腺癌晚期,癌细胞沿淋巴管、腺管或纤维组织浸润到皮内并生长,形成“皮肤卫星结节”。

4.乳头、乳晕异常

肿瘤位于或接近乳头深部,可引起乳头回缩。肿瘤距乳头较远,乳腺内的大导管受到侵犯而短缩时,也可引起乳头回缩或抬高。乳头湿疹样癌,即乳头Paget’s病,表现为乳头皮肤搔痒、糜烂、破溃、结痂、脱屑、伴灼痛,至乳头回缩。

5.腋窝淋巴结肿大

隐匿性乳腺癌乳腺体检摸不到肿块,常以腋窝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1/3以上有腋窝淋巴结转移。初期可出现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质硬、散在、可推动。随着病情发展,淋巴结逐渐融合,并与皮肤和周围组织粘连、固定。晚期可在锁骨上和对侧腋窝摸到转移的淋巴结。

(二)乳腺触诊

绝经前妇女最好在月经结束后进行乳腺触诊。受检者通常采用坐位或立位,对下垂型乳房或乳房较大者,亦可结合仰卧位。乳腺体检应遵循先视诊后触诊,先健侧后患侧的原则,触诊时应采用手指指腹侧,按一定顺序,不遗漏乳头、乳晕区及腋窝部位,可双手结合。大多数乳腺癌触诊时可以触到肿块,此类乳腺癌容易诊断。部分早期乳腺癌触诊阴性,查体时特别要重视乳腺局部腺体增厚变硬、乳头糜烂、乳头溢液,以及乳头轻度回缩、乳房皮肤轻度凹陷、乳晕轻度水肿、绝经后出现乳房疼痛等,这部分患者就是医学上讲的无包块乳腺癌,应提高警惕。诊断时要结合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必要时可通过细针穿刺活检行细胞学诊断。

(三)影像学检查

乳腺的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乳腺X线检查、乳腺超声以及乳腺磁共振等。

1.乳腺X线摄影

(1)适应证:适用于筛查性人群及诊断性患者的乳腺检查

1)无症状人群的筛查

2)适龄女性筛查或其他相关检查发现乳腺异常改变

3)有乳腺肿块、局部增厚、异常乳头溢液、乳腺皮肤异常、局部疼痛或肿胀症状

4)良性病变的短期随诊

5)乳腺癌保乳术后的随诊

6)乳房修复重建术后

7)引导定位及活检

对40岁以下、无明确乳腺癌高危因素或临床查体未见异常的妇女,不建议首先进行乳腺X线检查。妊娠期女性通常不进行乳腺X线摄影。

2.乳腺超声

超声检查因其简便易行、灵活直观、无创无辐射等特点,适用于所有疑诊乳腺病变的人群。可同时进行乳腺和腋窝淋巴结的检查。

(1)适应证:

1)有乳腺相关症状者:触诊发现乳腺肿物、乳头溢液,乳头内陷、局部皮肤改变等。

2)无症状的乳腺癌高危人群乳腺检查。

3)作为乳腺X线筛查的补充检查。

4)乳腺良性病变的随访;乳腺癌术后随访;绝经后激素替代治疗随访等。

5)介入性超声:超声引导细针/空芯针穿刺活检及术前定位等。

3.乳腺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乳腺MRI检查的优势在于敏感性高,能显示多病灶、多中心或双侧乳腺癌病灶,并能同时显示肿瘤与胸壁的关系、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等,为制订手术方案提供更可靠的依据。缺点在于特异性中等,假阳性率高,对微小钙化性病变显示不满意,此外检查时间长、费用昂贵。不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1)适应证:

1)乳腺X线摄影和超声对病变检出或确诊困难者

2)乳腺癌术前分期及筛查对侧乳腺肿瘤

3)评价新辅助化疗疗效

4)寻找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的原发灶

5)乳腺癌术后鉴别治疗后瘢痕与肿瘤复发

6)评估肿块切除术后切缘阳性患者的残留病灶

7)乳腺假体植入术后评价

8)高危人群的乳腺癌筛查

9)引导乳腺病灶的定位及活检

(2)禁忌证

1)体内有起搏器、外科金属夹等铁磁性物质及其他不

得接近强磁场者

2)具有对任何钆螯合物过敏史者

3)幽闭恐惧症者

4)妊娠期妇女

(四)实验室检查

1.生化检查:早期无特异性血生化改变,晚期累及其他脏器时,可出现相应的生化指标的变化。如多发骨转移时,可出现碱性磷酸酶升高。

2.肿瘤标志物检测:CA15-3、CEA是乳腺癌中应用价值较高的肿瘤标志物,主要用于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病程监测。CA15-3和CEA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检测肿瘤复发和转移的敏感度。由于其对局部病变的敏感度低,且在某些良性疾病和其他器官的恶性肿瘤中也可升高,因此不适合用于乳腺癌的筛查和诊断。

三、乳腺癌的术后随访

(一)临床体检:最初两年每3-6个月一次,其后3年每6个月一次,5年后每年一次。

(二)乳腺超声:每6个月一次。

(三)乳腺X线照相:每年一次。

(四)胸部CT:每年一次。

(五)腹部超声:每6个月一次,3年后改为每年一次。

(六)存在腋窝淋巴结转移4个以上等高危因素的患者,行基线骨显像检查,全身骨显像每年一次,5年后可改为每2年一次。绝境后的患者内分泌治疗要定期骨密度检测,预防骨折风险。

(七)血常规、血液生化、乳腺癌标志物的检测每6个月一次,三年后每年一次。

(八)应用他莫昔芬的患者每年进行一次盆腔检查。

四、如何降低乳腺癌发病风险?

1.改变生活方式

对降低乳腺癌发病风险有一定的作用。这些可能降低乳腺癌发病风险的生活方式包括:

·鼓励母乳喂养;

·规律的运动,保持健康的体重;

·限制酒精的摄入;戒烟

·尽量避免激素替代治疗;

养成良好的检查习惯

无论是否高危人群,都应该养成良好的检查习惯

后续还会有更多精彩内容

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njiankexue.net/zlff/4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