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诊丨经典病例乳腺错构瘤1例,

一、患者信息及影像

患者:女性,49岁。

主诉:发现右乳肿块伴疼痛2月。

现病史:患者于2月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右乳肿块约“核桃大小”,触诊稍有疼痛,与月经周期无关,无乳头溢液、溢血,为求进一步诊治遂至我院就诊。自发病以来,病人精神状态良好,体力情况良好,食欲食量正常,睡眠情况良好,体重无明显变化,大便正常,小便正常。

既往史:无特殊。

实验室检查:查体:双乳对称,皮肤未见确切异常。右乳内下象限浅处触及肿块,大小约3.7cm×3.0cm,质韧,活动好,稍有压痛。左乳未及明确异常。双侧腋窝及锁骨上未及肿大淋巴结。

超声:见下文。

CT/MRI扫描:乳腺X线及MRI检查:X线检查采用GE公司Snographe全视野数字乳腺机。患者常规行双乳CC位、MLO位摄片。超声检查采用PHILIPS公司生产IU22超声检查仪,探头L5~12,频率5~12Hz。采取去枕仰卧位,从各切面对乳腺行常规超声检查,并对病灶灰阶特征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情况进行观察。MRI检查采用德国SIEMENS1.5TAvanto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患者采取俯卧位头先进,身体及双肩放平,双侧乳腺自然悬垂于专用乳腺相控阵表面线圈内。扫描序列包括:(1)平扫T1WI横断位:采用快速小角度激发三维动态成像序列(fastlowangleshot3D,FLASH3D)扫描,主要参数TR8.6ms,TE4.7ms。(2)平扫T2WI脂肪抑制横断位及矢状位:横断位采用短翻转时间反转恢复序列(shortTIinversionrecovery,STIR)扫描。主要参数TRms,TE56ms。矢状位采用快速自旋回波(fastspinecho,FSE)扫描。主要参数TRms,TE65ms。(3)扩散加权成像(DWI):采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平面序列(singleshotechoplannarimaging,SS-EPI),DWI主要参数:TRms、TE81ms,b值为0s/mm2、s/mm2,层厚4.0mm,层间距2mm,激励次数3,视野mm×.72mm。(4)动态增强扫描(DCE-MRI):采用FLASH3D技术,其主要参数同平扫T1WI。DCE-MRI共进行包括蒙片在内的8次重复扫描,每次扫描时间60s。除蒙片与第一期增强扫描(即第二次重复扫描)间隔24s为注药时间外,其余第3~8次扫描为连续无间隔。对比剂选用钆喷酸葡胺注射液(Gd-DTPA,15ml/支),使用高压注射器经手背静脉团注,剂量0.2mmol/kg,速率为2.5ml/s,对比剂注射于蒙片扫描结束后立即开始,完毕后以相同流速注射30ml生理盐水冲管。(图1~5)

二、病例问答挑战

答案分割线

问题一解读

答案:B

乳腺X线摄影示右乳内下象限见一肿块影,边缘清楚,见完整包膜,密度不均,其内见结节状及片状脂肪密度影及片状高密度影夹杂,总体呈混杂密度,未见异常血管影及恶性钙化。

问题2:在乳腺X线检查基础上,如果要明确该病变的性质,下一步应该选取何种影像检查方法?(可多选)

A乳腺导管造影

B乳腺超声

C乳腺核磁共振

D胸部CT

答案分割线

问题二解读

答案:BC

超声检查示右乳内下象限3点-4点钟区域腺体层内局部可见一个团状实质稍强回声结构,形状呈梭形,边界清楚,内部回声分布不均,其内可见短线样强回声,后方回声无变化。MRI示病灶内T1WI横断位平扫小结节状及片状高信号影,脂肪抑制T1WI横断位信号明显减低(红色箭头);T2WI平扫病灶呈不均匀等/稍高信号,其内见线样分隔,与腺体信号接近。增强后病灶不均匀强化,与周围腺体强化类似。TIC曲线呈缓慢流入持续上升型。

问题3:根据以上临床资料与影像表现特点,该病例最可能的诊断为下列哪一项?(单选)

A纤维腺瘤

B乳腺癌

C粘液腺癌

D错构瘤

答案分割线

问题三解读

答案:D

手术所见

肿块大小约3.5cm×4.0cm,肿块呈卵圆形,切面呈灰黄色,质韧。

病理所见

病变由正常的乳腺组织小叶、导管及少量脂肪构成,周围见完整包膜,其内可见纤维囊性改变。

病理诊断

乳腺错构瘤。

病变由正常的乳腺组织小叶、导管及少量脂肪构成,其内可见纤维囊性改变。

三、诊断分析思路

1本病例影像学表现提示的诊断线索

乳腺X线摄影提示右乳内下象限肿块影,边缘清楚,见完整包膜,密度不均与腺体接近并呈混杂密度,其内见结节状、片状脂肪密度影,未见异常血管影及恶性钙化。超声示腺体层内个团状实质稍强回声,边界清楚,内部回声分布不均,其内可见短线样强回声,后方回声无变化。MRI提示病灶边缘清楚,T1WI呈不均匀等信号,其内见小结节状及片状高信号影,与脂肪类似,抑脂后小结节及片状高信号影,信号明显减低。T2WI呈不均匀等/稍高信号,其内见低信号线样分隔,增强后病灶不均匀强化,强化方式与腺体类似,动态增强扫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缓慢流入-持续上升型。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本病多见于绝经前妇女。多为单侧乳腺单侧病灶。临床肿块质韧或软硬不均,活动好。影像常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肿块,病变边界清楚,并见完整包膜,多成混杂密度,脂肪、腺体及纤维组织混杂。

2鉴别诊断

(1)纤维腺瘤

需与乳腺致密型错构瘤鉴别。好发于年轻女性,密度较乳腺错构瘤更均匀。

(2)积乳囊肿

根据发生时间长短、所含物质情况,积乳囊肿也可分为脂肪型、混合型及透亮型等,与错构瘤各型均要鉴别。但积乳囊肿多有积乳史,多种类型可单独存在也可混合存在,其内积存的乳汁和/或脂肪组织在形态上与错误排列的乳腺纤维组织也有区别。积存的乳汁可呈颗粒状、裂隙状、团块状及絮状。积乳囊肿囊壁由扩张的导管形成。X线投照时有时可见脂-液平。

(3)脂肪瘤

一般脂肪瘤位于皮下脂肪层或腺体层表面,呈脂肪密度,并有完整包膜,其内见线样分隔,但无腺体组织。典型者错构瘤内含少量纤维腺体组织,但如脂肪组织较多则难与脂肪瘤鉴别。

病医院丁莹莹教授

专家点评

1、影像表现病灶边界清楚,并见完整包膜,密度或者信号混杂,MRI示其内见脂肪密度影,且脂肪与腺体夹杂。病灶信号、强化方式均与腺体类似。

2、本病根据其所含脂肪、腺体及纤维组织不同有多种分型,影像表现也不同,因此易误诊为纤维腺瘤、脂肪瘤及积乳囊肿。但纤维腺瘤密度较乳腺错构瘤更均匀。积乳囊肿根据发生时间长短、所含物质情况,积乳囊肿也可分为脂肪型、混合型及透亮型等,但积乳囊肿多有积乳史,多种类型可单独存在也可混合存在,其内积存的乳汁和/或脂肪组织在形态上与错误排列的乳腺纤维组织也有区别。积存的乳汁可呈颗粒状、裂隙状、团块状及絮状。积乳囊肿囊壁由扩张的导管形成。X线投照时有时可见脂-液平。脂肪瘤一般位于皮下脂肪层或腺体层表面,错构瘤位于腺体层内。脂肪瘤内可见分隔但无腺体组织。

点评专家:医院丁莹莹教授

参考文献:

1.冯健,李泉水,李征毅,等.乳腺错构瘤的超声与病理表象对照观察[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5(1):93-94.

2.张建兴,沈嫱,司徒红林,等.38例乳腺错构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分析[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6(3):-.

3.RuizTovarJ,RegueroCallejasME,AlezChillarónAB,etal.Mammaryhamartoma[J].ClinTranslOncol,,8(4):-.

4.郭云泉,房志新.乳腺错构瘤病理及影像学特征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30(11):-.

快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njiankexue.net/zzbx/66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