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会有患者拿着乳腺彩超报告单咨询其中的种种问题,其中一个经常出现的问题便是,BI-RADS是什么意思,对于此问题不光很多患者一无所知,对于很多非乳腺或者影像专业的医生对于此认识也是模棱两可,所以有必要严肃郑重的解读一下乳腺超生报告中的高频词汇:BI-RADS。
先看一下BI-RADS的全程,BreastImagingReportingandDataSystem,翻译成中文也便是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是由美国放射学院提出的一套针对超声,钼靶和磁共振检查和报告的一类规范化描述系统。其出现的背景与意义在于,减少不同水平和不同报告风格带来的误差和差异,使报告系统得以标准化,是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手段,另外对于数据库建设和数据检索也是大有裨益的。
知道了其身世,我们现着重介绍一下其内涵及其相关意义。
下面我们就具体就这套分类系统分析一下,让大家有个更明确的认识:
0类:超声检查不能完全评价病变,需要进一步其他影像学检查
主要表现:有乳头溢液,两侧乳腺不对称,皮肤及乳头改变等临床表现,但无超声表现者;临床扪及肿块,超声有可疑征象或者无征象;术后疤痕与肿块待鉴别者。
I类:阴性,超声未发现病变,建议随访
主要表现:双侧乳腺对称,没有肿块影,没有结构扭曲,没有可疑钙化。另外需注意的是:在我国经常使用的乳腺囊性增生症,小叶增生,腺病都可归于此类。
II类:良性病变,建议半年到一年随诊
主要表现:肯定的乳腺良性肿块(如乳腺纤维瘤,纤维脂肪腺瘤,脂肪瘤,单纯囊肿,积乳囊肿等);肯定的良性钙化(如环状钙化,边界清楚的短条状钙化,粗的斑点状钙化,稀疏大小单一的圆点状钙化,新月形的沉积性钙化等);有时报告力有描述乳腺内淋巴结,血管钙化,植入假体或手术相关的结构扭曲,也可分为此类表示没有明显恶性征象。
III类:可能良性,建议短期复查(建议3-6个月)。本病的恶变率小于2%。两年随访无变化者可归为II级。
主要表现:包括很有可能是乳腺纤维瘤的肿块及符合囊肿,簇状微小囊肿。包括以下超声特征:椭圆形,与皮肤平行,边界清楚锐利,后方回声增强或者无变化,无周围组织改变。
Ⅳ类:可疑恶性,应当考虑活检。本类病变没有典型恶性征象,其恶性率为3%~94%。根据风险可进一步分为:4a低度可疑,4b中度可疑,4c中度稍强可疑。主要特征:毛刺状边缘,不平行于皮肤,微钙化。
次要特征: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微小分叶,边缘成角,混合回声,导管扩张,后方衰减。
IVA类:用来表述需要介入处理但恶性程度较低的病变。预期病理结果为:非恶性。细胞检查或活检检查为良性结果后,应进行6个月或常规随访。如一个可触及的/边缘清楚的实性占位,可触及的复合囊肿或脓肿等,可判定为此类。
IVB类:包括恶性可能性可能居于中间的病变。该类别的病变需要对病理学结果与影像学结果进行严格对照。如部分边缘清楚,病理结果为纤维瘤的可随访,而对于乳头状瘤的,则需要切除活检。
IVC类:包含中度恶性,但又不具有典型恶性表现(V类)的病变。如边缘模糊,不规则的实体性肿块,或发现的簇状细小多形性钙化。病理预期:恶性。
V类:高度怀疑恶性,恶性率大于95%,需组织学活检。声像图符合以下3条或3条以上:1,形态不规则,边缘不完整。2,与皮肤不平行。3,高回声晕征。4,明显低回声。5,后方衰减。6,周围组织改变(cooper韧带变厚和变直,皮肤增厚或凹陷,正常结构分层中断或消失)。7,微钙化。
VI类:前期活检已经证实的,影像检查能够确认的,接受确切治疗前的恶性病变。该类适合于活检证实恶性后寻求二次诊断意见或者手术切除。
不适用于恶性病灶切除后,手术后,没有残余癌的存在。如果没有残余癌可评价为II或III类,如可能存在钙化而怀疑残余癌,评价为IV类或V类。
行文到此,大家是否对BI-RADS分类系统有了比较明晰的认识,我相信大家的答案一定是:是的!
赞赏